奉贤五宅村村民在村子里观鸟,已记录到84种鸟类——
“我们与鸟共享每一方土地”
(资料图)
在上海,一个普通的村庄里能看到多少种鸟?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麻雀、燕子、野鸽子、白鹭这几种吗?奉贤村民唐磊给出的答案是84种,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更新。
唐磊家位于奉贤区西渡街道五宅村,掩映在连片的稻田中,四周高耸的公益林把村子与大马路隔开,林子里不时飞出几只鸟,唐磊9岁的儿子唐果跑在田埂上,扛着相机守着鸟。
一年多以前,当唐磊父子在五宅村正式辨识出第一只北红尾鸲时,他们也很难想象,这个黄浦江畔、上海西南边的村庄里,竟生活着这么多种鸟。在唐磊看来,在村子里观鸟,像是一场找回人与自然联结的在地实验。
关注身边的大自然
唐磊家书房的一面墙上,贴满他跟儿子这一年拍鸟的成果照片。
唐磊是奉贤区金汇镇融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去年3月,唐磊一家从镇上搬回乡下,某天网课时,一只“麻雀”飞落在家门口的电线杆上,从未听见过的鸟鸣,让唐果感到新奇。下课后,父子俩背上相机,试图去村里寻找那只鸟。
事后回忆起来,唐磊说,那不过是只北红尾鸲,上海最常见的鸟类之一。或许是之前住城里时,车水马龙声掩盖了鸟鸣,又许是高楼大厦阻隔了人与鸟类接触的途径,才让他们对这声鸟鸣感到新奇。但也正是从那天起,父子俩意识到,原先竟从未关注过身边的大自然。于是,在村里观鸟,成了他们与脚下这片土地互动的方式。每逢周末与假期,唐磊父子就会抓紧时间背着相机与望远镜走遍五宅村的稻田、鱼塘、芦苇荡、小树林以及荒地,找寻鸟的踪迹,并记录下来。
“观鸟之后才知道,以往我们默认的‘麻雀’,其实都不是麻雀,它们有可能是树鹨、中华攀雀、灰头鹀等。等到候鸟迁徙季,村里的水田恰处于播种前的蓄水期,类湿地的属性会吸引白鹭、青脚鹬、扇尾沙锥、长脚鹬、牛背鹭等。聒噪的芦苇荡里,藏着棕头鸦雀、白腰文鸟、中华攀雀、苇鹀、田鹀,甚至还有绿翅鸭、黑水鸡……”唐磊说。
成为自然界旁观者
唐磊曾目睹一群暗绿绣眼鸟在樱花树间来回跳动,树下老农正在举锄耕耘。在他看来,在村里观鸟,幸福感来自真切感受到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如何与人形成平等有机的交织互动。他也曾在荒地中被一只雉鸡驱赶,对方扑棱着翅膀,守着身后的草丛,生物特有的领地意识再次加深了“去人类中心论”的含义,“我们与鸟共享着村里的每一方土地。”
在一次次与鸟类打交道的过程中,唐磊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某次“好心办坏事”的经历让他心有戚戚。今年春天,唐磊父子在五宅村内一处即将拆迁的宅基门檐上发现两个燕窝,考虑到若春归的燕子不放弃旧巢,极有可能在育雏期间碰上拆房,因此,他们索性将燕巢拆除,避免悲剧发生。不多久,这对金腰燕从南方飞回,发现原先的巢没了,竟又原地重建。唐磊对拆燕巢感到些许后悔,他忽然意识到,与自然相处,需要保持边界感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心。
这也是唐磊很少去观鸟景点的原因。他曾带着儿子去过南汇东滩的“魔术林”,但那种一排长枪短炮对准一只鸟,甚至不惜用道具将鸟引到镜头前的氛围,让他感到不适。“观鸟应该是两个平等的个体自然而然相遇。”因而,在五宅村内观鸟,他们也从不会因想要拍到某一种鸟而特地蹲守或故设陷阱,或许正是一次次偶然邂逅,才让他们捕捉到鸟儿更灵动、更自然的瞬间。
鸟多了人也回村了
今年初夏,唐磊父子在家不远处的树林里举办了一场名为“身边的精灵”小型摄影展及分享会,精选了近一年来在村里拍到的60多种鸟类的照片,将其悬挂于树木之间,供亲朋好友与五宅村的村民免费参观。
唐磊今年40多岁,“以前这里基本上看不到喜鹊、珠颈斑鸠,连白鹭都很少,但现在到处都能见到喜鹊,白鹭更是铺天盖地。”他把这一切归功于村里的生态环境日益变好。鸟类的生存依赖茂密的树林及湿地,安全隐蔽的栖息环境及干净的水源很重要。
如今,五宅村的森林覆盖率达33%,河水也愈加清澈,环境变好的同时,也渐渐有村民从城里返乡居住,唐磊就是其中之一,“生态环境变好了,回来的何止是鸟,还有我们。”(见习记者 沈思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