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工业上楼”项目启动,集约利用土地打造产学研一体引擎
打磨产业载体,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本报记者 吴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位于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金地威新·宝山科创园项目正式启动,曾经的汽车线束厂地块将成为区域“新门面”。
结合宝山实际情况,项目积极探索“工业上楼”发展新模式,力争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集实验空间、创造平台、研发生产、产业配套、生活配套于一体的产业综合载体,利用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的契机切实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线束被广泛应用在汽车、家电、计算机、电子仪器仪表等。1999年,金亭线束来到宝山城市工业园区(现为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区),拿下了近50亩土地建厂,用于生产制造。那时园区被大量类似的企业占据,低矮分散的厂房,以及路上往来的货车,都让区域呈现出一种“灰扑扑”的工业气息。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上海一些区域面临着重点产业发展空间紧缺、产业区块品质不高、用地成本不断攀升等问题。作为紧邻外环、距离市中心最近的市级工业园区之一,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提质增效、盘活利用低效产业用地、为新兴产业导入提供高品质空间作为重要课题。恰逢金亭线束因业务调整整体搬迁,如何用好这50亩地、为“北转型”注入新发展动能也显得尤为关键。
“工业上楼”近年来被视为推动产业园区城市更新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工业上楼”模式下的载体楼层更高、形态更丰富,形象也更现代。
经过综合评估,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与金地威新,共同启动了金地威新·宝山科创园建设运营项目。项目总投资6.8亿元,对地块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运用“工业上楼”路径将容积率提升至2.5,目前已完成产业准入和优质项目认定工作,预期开工建设后18个月完工。
结合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总部、北制造”发展战略,金地威新·宝山科创园将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为引领,聚焦核心领域的研发、中试、制造等环节,打造产学研一体产业引擎。为了让企业“上楼”后“住”得舒心,建筑进行了垂直设计,立足立体化空间优势,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对楼层承重、层高、柱网间距、生产辅助设施等建筑工艺提升标准。例如北侧8—9层高层研发厂房,首层层高6米、荷载1吨,2楼以上的层高荷载和5层高的研发厂房拥有相同标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建筑参数能适应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产业各个研发、生产环节,考虑到垂直运输效率,设计时还做了货梯载重和抬升速度的提升,方便叉车进入。
(来源:解放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