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组建数个农业集团公司,提升品牌化规模化输出能力,对接更大市场
让大地变“工厂”,让农产品变商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 茅冠隽
“理事长”王庭峰,最近多了个“董事长”的新身份。
王庭峰是崇明的“蔬菜大咖”,由他担任理事长的上海静捷蔬菜专业合作社有1600多亩绿叶菜基地,年产绿叶蔬菜9000余吨。从数据上看,静捷已很“大”了;但面对全市乃至全国的绿叶菜市场,静捷还是有点“小”。
为了更好对接市场需求,去年,上海崇明蔬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王庭峰任董事长。“蔬菜集团有1.8万亩绿叶菜基地,目前已有40多家合作社参与进来,争取让崇明菜对接更大的市场。”
除了蔬菜集团,目前崇明米业集团、崇明河蟹集团和崇明白山羊集团都已陆续成立,还有几家集团公司正在组建。这些集团公司,究竟会让崇明农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农业现代化不是单纯机械化
为什么要组建农业集团公司?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龚霞告诉记者,这是基于农业发展阶段的现实考量。
去年春天疫情期间,崇明承接了大量调运蔬菜的需求。订单往往来自一个街道、一个区,“这些大单,放到任何一个合作社都‘接不住’,只能派至多个合作社,各家东西不一样,交货日期、交货渠道也不同,导致‘接单’成本上升。能不能有个更大的平台统一接单、派单?”
“单来了却接不住”的背后,是近几年沪郊农业发展的两个明显趋势。其一是电商下沉,订单农业快速发展,面对强势的互联网生鲜电商,大多中小种植户和合作社没有定价权,对大订单缺少竞争力;其二是精品农业、高附加值农业越来越受重视,人们开始接受“只要品质好,菜贵点也无所谓”,从事高品质生产的农业集团大有可为。
当两股趋势在田间地头交会,势必催生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崇明,组建农业集团公司就是回应时代趋势的答案。
让区域范围内的龙头合作社“抱团”成立集团公司,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区域化品牌、统一销售标准,可让农产品的供货量和品质更稳定,好产品也能有更大定价权,还能通过公司化运作更精细地调节各个基地的生产数量和品种,熨平“靠天吃饭”的风险。
龚霞告诉记者,农业“现代化”并不等同于“机械化”,制度、理念、经营模式的现代化更重要。“近年来,崇明一直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让农业生产从‘底层逻辑’上得到提升?组建集团公司,能让大地变‘工厂’,让农产品变商品,让传统农业进一步和现代化商业市场接轨,让手沾泥巴的种田汉也能进入商海弄潮。”
让农产品有规模化输出能力
米业集团产能10万亩,占全区产能的37%;蔬菜集团产能1.8万亩,占全区产能的30%;河蟹集团成蟹产能2400亩,占全区产能的43.6%;白山羊集团年出栏2.5万头,占全区年出栏数的25.5%。
由数据可见,崇明这些农业集团公司都集“全区之力”打造,如果接到大订单,每家集团公司都可调动全区约三成产能。量变带来质变,崇明农产品将不再是小商超里、小摊贩上的“土特产”,而有了真正品牌化、规模化输出的能力。 下转 8版
(上接第1版)比如,“强强联合”的崇明蔬菜集团,目前已有3个标准化蔬菜包装配送中心,蔬菜日供应量约130吨。去年,崇明蔬菜集团还签订了2000亩次本地蔬菜种植订单,选取市场认可度高、需求量较大的品种(如青菜),合理分配订单,确保各生产基地主栽品种不超过5个,用单品种规模化的优势降低种植成本,还不断探索种源特色化发展。
这种规模化优势,在其他几个农业集团也有体现。崇明河蟹集团董事长黄春告诉记者,目前集团正充分整合从苗种繁育、扣蟹生产、成蟹养殖到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资源,打造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河蟹产业格局,集团和上海海洋大学一起研发的清水蟹新品种“崇明1号”目前已成功抱卵。崇明米业集团则开始推进订单式生产,选择崇尚2022等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开展以集团成员为主的订单式种植,扩大崇明大米的市场影响力。
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小农户
王庭峰告诉记者,在农业集团公司里,没有吞并中小种植户、蚕食其他合作社利益的“盟主”。“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我们并非要形成某种‘资源垄断’,而是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的特性,带动辐射小农户一起发展壮大。”
崇明白山羊早已名声在外,但鲜有人知,这种知名农产品其实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近十年,崇明白山羊养殖严重萎缩,存栏量从近20万头下降到近10万头,对于全市、全国的精品羊肉销售市场来说是杯水车薪。崇明白山羊集团组建后,有望解决这个问题。
崇明白山羊集团董事长、上海古宗白山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伟东告诉记者,去年,崇明区农业农村委遴选了37个村实施白山羊订单式养殖项目,每个村计划投放百头小母羊,试点村按市价向白山羊集团购买羔羊和养殖技术服务,养成后,白山羊集团再按市价回购成羊。“村集体经济组织、白山羊龙头企业、农户等多方联动,村民致富、企业盈利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把崇明白山羊推向市场。”
崇明米业集团最近则忙着推进标准制定。一直以来,崇明大米在市场上广受青睐,导致常有经营主体仿冒“崇明大米”地理标志开展经营活动,损害本地农户利益。崇明米业集团不断完善“崇明大米”品牌管理,制定了“崇明大米”的生产技术标准。“‘崇明’二字不仅是地域概念,更是质量概念,如果今后有种植户的大米不符合相关标准,即便确实是在崇明三岛上开展种植,也不能称之为‘崇明大米’。”米业集团负责人表示。
龚霞对记者坦言,农业集团公司是新事物,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少需摸索完善之处。“比如,崇明米业集团由多个龙头合作社出资成立,原本大家的经营体量相仿,设立集团公司后如何理顺决策机制?各合作社负责人的经营理念也在更新——大家决定外聘职业经理人来打理集团公司,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去运作最传统、最‘土气’的大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崇明的米、菜、蟹、羊等,还会给市民更多惊喜。”
(来源:解放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