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种野鸟去年在沪定居或做客
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4.6%,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野生动物超百种
本报讯(记者 陈玺撼)随着新的观察记录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底,上海记录“在册”的野鸟种类达519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4.6%。
(资料图片)
记者从上海林业部门获悉,519种野鸟中,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7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92种,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CR)物种7种、濒危(EN)物种7种、易危(VU)物种26种。
地利
鸟儿对上海青睐有加,一部分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沿海的滩涂湿地为迁徙候鸟提供了重要的越冬场所和停歇地。
崇明东滩保护区位于黄海生态区南缘,是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中间节点。目前,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申报自然遗产的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极有可能成为上海首个世界遗产。
环志是鸟类学家探寻候鸟迁徙奥秘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将标记物固定在鸟类的身体上再放飞,随后收集在各处观察到该标记物的记录,就能够获得关于鸟类迁徙的珍贵信息。崇明东滩环志的旗标为上黑下白。
2022年底,上海市林业总站收到一封来自马来西亚的邮件,希望帮助查询当地在11月15日组织的月度水鸟调查中发现的一只环志编号为N69的大滨鹬在崇明东滩被环志的具体时间。
崇明东滩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查阅资料后发现,这只大滨鹬于2016年3月28日被环志,这是该大滨鹬时隔6年再次被目击,既证明了大滨鹬“环球旅行家”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又强调了崇明东滩保护区等中国沿海滩涂对长距离迁徙候鸟的重要性。
每年3月下旬,在澳大利亚等地越冬的大滨鹬开始向北飞行,中途在中国沿海滩涂停歇补充能量,然后继续飞行,最终到达位于西伯利亚冻原地带的繁殖地。在那里,它们筑巢哺育后代,并于8月再次返回越冬地,往返总行程超2万公里。
人和
更多鸟类在上海被观察记录到,除了上海的地理优势和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及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以外,还得益于近百年来几代鸟类研究者的共同努力。进入本世纪后,观鸟爱好者的人数大量增加,以及设备技术的提升,让以前从未被记录的鸟类更容易被观察记录到。
上海野鸟会负责人姚力表示,目前上海已形成一支数百人组成的稳定观鸟团队,定期自发组织或参加观鸟活动,还有一批喜欢拍鸟的摄影爱好者,大约有上千人。
去年,上海诞生了两个野鸟种类新记录:笑鸥和红脚鲣鸟。
去年7月12日,崇明东滩保护区工作人员冯雪松等在保护区内观察并拍摄到1只与普通燕鸥打斗的笑鸥。
笑鸥为中型鸥类,体长36厘米至42厘米,主要繁殖于北美洲的东北部、东部、南部至南美洲北部,到了冬季,最北部的种群会南迁。之前,笑鸥仅在我国台湾地区有过零星记录,在我国大陆地区为首次记录。
去年10月9日,浦东新区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正在作业的上海海事测绘中心的船只上,发现1只停栖于此的红脚鲣鸟的亚成鸟。
红脚鲣鸟为大型海鸟,体长66厘米至77厘米,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至大西洋的热带至温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附近。此前,红脚鲣鸟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均有过记录,在上海从未有过记录。
偶然
不少鸟类在上海被观察记录到,也有偶然因素:一些“迷路”或“避难”的鸟儿在“懵圈”的状态下来到上海。
2011年1月至2021年9月,上海地区新记录的70多种野生鸟类中,有9种远洋海鸟和台风有关:白顶玄燕鸥、乌燕鸥、褐翅燕鸥、白腰燕鸥、中贼鸥、白额圆尾鹱、楔尾鹱、灰鹱和大军舰鸟。它们几乎都是在台风天气下被大风“逼”进内陆地区,选择江河或海湾作为其飞回海洋的地标。
去年上海诞生的两个野鸟种类新记录也有相当大的偶然因素。上海野鸟会鸟种记录委员会专家指出,去年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笑鸥,应是繁殖期远离传统繁殖地的迷鸟,而近3个月后出现的红脚鲣鸟应是自热带海洋地区游荡而来的迷鸟,它可能先后追随多艘船舶觅食,断断续续,一路向北“流浪”到了九段沙。
前几年的黑白扇尾鹟和白眉黄臀鹎,就是跟着船来到了上海。和鸥类一样,红脚鲣鸟也有跟船觅食的行为。此外,也不排除有船员在航行的过程中发现红脚鲣鸟后,将它带到东海区域再放飞的可能。
不过,上海野鸟会理事王吉衣认为,鲣鸟类的飞行能力强,“超长途旅行”不在话下,所以红脚鲣鸟出现在上海的原因,各种可能性都有。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