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责任|“持证上岗”的街头艺人:点歌、圈粉,方寸之间点亮郑州夜色|全球看热讯

2023-06-03 10:59:41 来源:正观新闻

王晓斌第一次作为郑州持证街头艺人演出,是在正弘城。夜色笼罩下,这里的天空像深蓝色的幕布,以林立的城市高楼与万家灯火为背景,王晓斌拉起小提琴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琴盒摊在脚下,上面摆放着一张简单的二维码,用来接受点歌、打赏,花衬衫与背景融为一体,悠扬的琴声缓缓流淌。路人如果主动上前点歌,还将会收获琴声之外的一个灿烂微笑与鞠躬致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同一时间,城市的另一角郑州国贸360广场,一个6人街头音乐组合“逅青春留声机”在那里纵情演唱,他们的翻唱曲风或抒情婉约、或热情激昂,在诸多美妙的夜晚为驻足的路人带来更多夜生活体验,给这座迷人的城市留下了更多痕迹。

在郑州,无论是像王晓斌这样的个体演出者、亦或是“逅青春留声机”这样的音乐组合,类似的街头艺人还有许多,且表演特色各不相同,要说他们唯一的相同点,那就是:从心表演,自由与热情,当然还有一个底线——控制音量、不扰民。

抚慰城市人的心

一如最近火起的地摊经济,街头演艺同样具有“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的特效,在市井百态、寻常生活中抚慰城市每位游子的心。可在20年前,不少人会将“街头艺人”与“乞讨”“低质量”“扰民”甚至“影响市容”等词汇联系起来。演出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对艺术类别的潜歧视,哪怕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艺人想要走上街头进行表演,也会被指责为“占用”公共空间。

对城市而言,街头艺人到底是城市空间的独特灵魂,抑或遭人唾弃的尴尬存在?在你心中街头演艺是艺术,还是更像求打赏的商业表演呢?

正弘城广场的天空越来越暗,但围观看街头演出的路人却越来越多,周末的这里人头攒动,人群中还有一些王晓斌熟悉的面孔——那是他的几位“忠实粉丝”。

王晓斌面前驻留着一支铁架,上面摆放着一指厚的琴谱,铁架前琴盒静静的呆在那里,一张简单的二维码靠在琴盒上,身后不远的背包内放着一张许可证——“郑州街头艺术艺人证”。他微微沉下头,左手扶琴,右手持弓稍用力扫弦,手指在琴弦上游走,流动的音符汇成了一首首动人的曲子,当音乐响起时,这片小天地便是他的主场。

受访者 王晓斌

“全职”街头艺人

与其他街头艺人不同的是,街头表演就是王晓斌现在的日常“工作”,而之所以选择做一个“全职”街头艺人,是因他喜欢这个职业,并且可以从中找到内心的平静。童年,他曾看到了一些外国街头表演的短视频,现场氛围的轻松与自由吸引住了他:“一眼万年”,但因学习、工作等原因,他并没有立刻走上街演这条路,对街头表演的渴望也一直压在内心深处。

直到2014年,王晓斌放弃了之前在街头健身团队的工作,带着家人的支持,他决定跟着内心深处的指引走,首先要从学习乐器开始。王晓斌先去学习了钢琴,可弹奏练习没多久他就感到些许心烦意乱,似乎“乐器之王”与他的契合度并没那么高。后来尝试学习小提琴,一开始学琴的经过并不顺利,小提琴是公认的难学难精,对于王晓斌这样从没接触过乐器的人更难学习。

“刚开始我就在网上查资料自学,还有和别人探讨请教相关知识,但是别人知道我是自学小提琴后都让我放弃,说‘自学太难了,你学不会的’,我想学,而且我不想去街头演出时水平稀烂被送上嘘声。”他认为再难学的乐器也有攻破的点,在每天10个小时的练习下,他的演奏水平从一开始家人认为的“噪音”到后来的行云流水,付出的汗水最终得到了回报。

2018年初,坚持练琴累计近10000个小时的王晓斌终于鼓起勇气去街头第一次表演,他仍记得街头围观路人在他表演后捧场的掌声,仍记得围观老大爷对他的鼓励话语“小伙子不错!”,由于紧张他不敢和路人有视线交流,但仍记得眼睛快速瞟去那些面孔上带着的善意笑容,这些正向的肯定满足了他内心对街演的期待——他喜欢这种被肯定的感觉。2020年,王晓斌成为第一批郑州街头艺术持证艺人,并且经历了一段系统的培训后,演出更符合市场规范。

受访者 王晓斌

“我认为做街头艺人这份工作最有意义的是给别人带来情绪价值,这是一份比较治愈的工作,其实客观来说这并非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当我给别人心理上带来安慰时,得到反馈的我也很充实很开心。”王晓斌是一个从心的人,令他最满足的是每次演出后,路人的肯定反馈。他演出时偶尔有路人会送上吃的喝的,偶尔还会收到一些路人的小纸条,纸条上写着他们自己最近生活低迷状态的原因,并且感谢他的演出带给自己的治愈,得到这样的反馈,能让王晓斌这一周的心情都是彩色的。

回顾成为街头艺人这5年,王晓斌笑言,自己最开始满腔热情,曾经有过放不开,有过失望,但更多的却是满足。5年的表演,从着装有些简单、表演有些随性,到如今着装得体整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演出精神焕发,目睹从人到环境的巨变,王晓斌说,“我的梦想是跑遍全世界演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作为郑州持证街头艺人演出的第4年,现在的他已经可以演奏数百首曲子了,他内心平静,不带焦虑,越走越远......

点缀城市“烟火气”

一首情歌,一声吆喝,一曲演奏……街头艺人的存在,是城市这座闪亮的舞台每天上演的精彩戏剧的一部分,也是市井街道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点缀。

与王晓斌这样个体艺人不同的是,“逅青春留声机”现今是一个6人音乐团,组合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唱歌,然而初始这个组合却仅有两个人,团长郝斌与副团长孙玮,他们是高中同学,是认识多年有着深厚羁绊的好朋友。

郝斌曾在军队服役9年,这期间,他仅仅参与过一些文艺汇演,唱歌并不多。后来退伍后郝斌成为了一名大学音乐教师,他马上就找到了孙玮,两人对于去街头演出的想法一拍即合,而对于成为街头艺人去演出唱歌,郝斌笑言“工作是生活,街头唱歌是享受,是抒发自我,就算一个人来听也很开心。”他是一个较为内向的人,对郝斌甚至对整个音乐团队来说,街头演艺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是人生方寸之间的小小舞台,是梦想的点亮,也是艺术精神的寄托。

受访者 郝斌(左) 孙玮(右)

演出中邂逅爱情

“对我们来说,去街头表演更像是工作之余的一种调剂。可能大家在一天的忙碌后会回家休息等等,但唱歌是我们这个团体所有人的共同爱好,我们已经把街头演出当作了一种精神寄托。”孙玮回忆3年街演经历后感慨说。对于孙玮个人来说,从第一次走上街头演出时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大方自信、收放自如的控场,孙玮成长了许多,更有意义的是,作为街头艺人时,他结识了现在的女朋友兼团队成员李思卿,这让他的街演生活多了许多色彩,而两个人的相遇还颇具故事性。

受访者 李思卿

初次见李思卿,还要从郝斌说起。2020年,郝斌想报个音乐班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而郝斌去学习的音乐机构恰巧是孙玮女友李思卿工作的地方。孙玮在第一次去音乐机构找郝斌时,遇到了女友李思卿。三人因为共同的唱歌爱好很快就打成一片,决定一起成立一个组合去街头演出,在这一过程中,孙玮与李思卿日久生情,在2022年确定了情侣关系,并且定下了今年8月举办婚礼。

对于李思卿来说,她认为街演其实是一种偏向于公益性的活动,“让我们团队或是个人,可以成为郑州夜晚街头上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标标签,为城市带来一些变化,给每一位下班疲惫的人,驻足聆听的人,喜爱音乐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富有成就感的事。”

在后来的街演中,“逅青春留声机”逐渐吸纳了一些新成员,他们都有自己的演唱风格与特色。而团队之所以叫“逅青春留声机”,孙玮解释称“希望可以邂逅青春,哪怕是以后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但是我们的心也永远年轻。”

尽管工作忙碌,但在街演中观众们的举动常常令他们感动,或是买瓶水解解渴,甚至给他们点杯奶茶暖暖胃。郝斌坦言“虽然现在街演对于我们生活物质上没有特别大的改变,但是未来说不准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希望能尽量提高我们的个人音乐素养,这样在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有把握住的基础。”郑州这座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成全了一些人的音乐梦想,而“逅青春留声机”音乐团也将继续用他们的才艺和坚持成为郑州的一道风景。

“个人光环”衍生城市新风景

不同于音乐厅里的恢宏旋律,街头巷尾的低吟浅唱或许更接地气,在街头这里,所有人都能够欣赏艺术、走近艺术、体验艺术,同时也鼓舞每位参与者,相信艺术与生活没有边界,只要敢梦敢想,就有无限的可能。

街头演艺的重点在于“街头”的现场感,但不可忽略的是,在当下直播、带货、短视频等互联网新玩法日益火爆的当下,街头艺人也在及时转变思路,与时俱进,街头演艺的同时开启了直播互动、同步短视频录制,在多平台吸粉,或联合开展直播音乐会、开教学班收学徒等,一一展现街头演艺更无限的可能。如“逅青春留声机”早已创建了一些短视频账号,下一步他们计划通过直播来推动流量分成,希望将音乐组合的未来之路走的更远更宽。

其实近年来,郑州对街头演艺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止,规范、细致的自我管理也是郑州街头艺术发展近年来持续向好的重要原因。

对于街演,民间组织郑州街头艺术协会的秘书长郭永康认为,“郑州市作为一个中心城市,人们对中原文化的最深的印象是传统戏曲,但是郑州却不仅仅拥有这些。我们想让大家知道,在街头一隅,有那么一群可爱的人在提供走心演出,成为这个城市的新风景线,在为这个城市注入新鲜活力。”据郭永康介绍,目前他们正在与更多商场协商街头演出的事宜,为街头艺人争取更多的演出点,创造更多的舞台。

自由生长亦有创新

或许在当下街头演艺多集中于演唱等单一形式,艺术形态过于单一,且质量参差不齐。但其实这也说明街头演艺种类尚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专业有专业的动人,自由生长亦有自由生长的创新。而我们应做到的,是保护与尊重每位街头艺人自身携带的“个人光环”,让其以最个性化的内容、最地道的演艺、最符合城市气质的传播来为城市文化赋能。

一方面来说,在“街头艺人合法化”的管理中,特色化经营,还原城市最真实的姿态,给予艺人一定的自主权,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恰恰是一种潜力的激发。街头表演身为一种草根文化,开放自由,野蛮生长本身就是其缺点,也是优点。不管表现是否专业,都是这座城市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部分。

归根到底,街头演艺只是表演形式,但内容却可以千变万化。除表演艺术类外,街头演艺还包括视觉艺术类、创意工艺类等。如之前大火的非遗文化、传统工艺、民族风情等,其实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街头演艺的主题,只不过更有待街头艺人进一步的探索,也有待管理部门施展智慧,鼓励多种内容的才艺展现,吸纳更多身怀绝技的艺人为街头文化添砖加瓦。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街头演艺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艺术的一种“鲜活”展示。几乎每一个新兴的商业地产综合体中,总矗立着一些大型雕塑或装置艺术;许多大城市里的工业遗址,常被改造为带有公共艺术的社区;而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甚至乡镇,开始出现了以公共艺术复兴文化生活的各类项目。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教授曾表示,公共艺术“不一定是纯粹在所谓的城市中由资本创造的公共空间创造的艺术。要谈公共性,就必须了解今天的普罗大众在想什么,关键是有没有可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更多人了解到这件艺术。这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可以真正吸引他们进来关注。”

艺术本没有高高在上,突破口也许就在人们的内心。街头演艺这项如细雨般滋润城市的文化艺术值得更优化的管理,而街头艺人这份职业,亦值得我们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只要城市尚在,街道尚在,街头艺人就不会丧失存在的意义。

(正观新闻记者梁宸瑜)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程绮航 版权声明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