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4月7日,由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山东大学影视文化传播高端学术论坛“文化两创与中国影视发展”在中心校区拉开帷幕。首期活动特邀本年度同步席卷荧屏和互联网的顶流热播电视剧——《狂飙》的总编剧朱俊懿作为主讲人,讲座主题是“翻越一座山——一个外行编剧的心得”。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影视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于晓风担任本场主持,省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电视剧《狂飙》的创作、阐释、解读和传播进行深度探讨。
关于自己的成长,初出茅庐又并非专业的朱俊懿曾经遭遇了长达九年的蛰伏期,撞了不少的南墙。最终,南墙被撞出一道缝,《狂飙》一飞冲天。“每一条路,都同样布满荆棘。创作是一座高山,内行在山腰,外行在山脚,但谁都不容易。”朱俊懿认为,无论创作者亦或观众,对于作品都不必仰视,再好的作品也应该“平视它”,一味崇拜只会消磨智慧的光芒,时常存疑才能理性判断一部作品真正的价值。朱俊懿坚信剧本创作“内容为王”,要有独特的个人表达。在娱乐快餐时代坚持做内容是“笨办法”,是一条少有人走的慢车道,但是“当你跑起来之后会发现,那条所谓的快车道上,塞满了堵在那里的车……像是培养一棵树,想摘到甘甜的果实,总要付出较长的时间”。
关于人物角色的塑造,朱俊懿认为,《狂飙》是一部聚沙成塔的作品,所有演员的表现都让他感到惊艳。配角也是真实的人而非功能性工具,他们不是为满足观众期待而生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踏上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次次合理而又摒弃套路的选择,一个个选择背后不同的动机,构成了《狂飙》中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
关于“文化两创”和跨文化传播的理解,朱俊懿相信本土的就是世界的。中国观众生长于本土环境中,有自己的本土素材和呈现方式。“我们有中国式的好人,有中国式的正义警察;也有中国式的恶人,有中国式的黑社会。”因此,他在剧本创作时努力避开外国影视作品的影响,“中国的暴力犯罪大多数用的是榔头、铁锨、棒槌、斧子去作恶,而非毒针或者什么高科技武器。那些刻意强化戏剧冲突、营造刺激场面的做法是空虚的。”唯有体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在影视剧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能获得可供借鉴的典型案例。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分享自身的追剧体验,并就“女性角色塑造”“选角考量”“配角设计”“价值导向冲突”“二创改编”“如何弥补创作中的经验缺失”以及“我最喜爱的《狂飙》角色”等问题与朱俊懿展开探讨。朱俊懿一一解答,同时勉励在座青年学子“把功夫下在平时”。
(原题为《<狂飙>总编剧谈“狂飙”: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踏上人生的十字路口》作者 胡婷 来源 大众报业)
统筹:梁冰 编辑:韩静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