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悬案:《清明》不是杜牧写的吗?_焦点速看

2023-04-01 11:05:11 来源:正观新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天和日暖,清明将至。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想起这首诗。但,它是谁写的?杏花村又在何处?一直是桩悬案。都说读诗如破案,不少学者试图破解这桩800多年前留下来的疑案。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原院长罗漫教授近两年爬梳唐宋文献,连写3篇文章加以论证,再次在学界掀起考证该诗的热潮。他最近一篇文章发表于6个月前,他认为迄今为止,文献中这首《清明》的唯一署名作者是晚唐的杜牧,诗中的“杏花村”最早的说法是在今天的南京市。他也期待更多的学人能以确实而亮分的证据参与进来探讨,最终破解这桩历史悬案。


(资料图片)

1920年《金陵四十八景图》之“杏村沽酒”

南宋人留下一桩悬案

这桩悬案的始作俑者生活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孝宗时期。

那时,不知是什么人出版了一部类书,题为《锦绣万花谷》。这部书说不上多好,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就说它“门类无伦理,序文亦拙”。但就是这部书,为我们开启了这桩悬案的序幕。

这部书收录了一首诗,题为《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没有作者署名,只有“出《唐诗》”3个字。

现已无从得知,编者从何处得到这部书,也不知为什么没有作者署名。我们现在能知道的是,这是现存文献中这首诗第一次出现。罗漫告诉记者。

稍后于它的《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也收录了这首诗,也无作者署名,同样留下三个字:《古选诗》。说明这首诗是从一部名为《古选诗》的书籍中选出来的。

如果只是这样,倒还构不成“悬案”。又过了几十年,一部诗选横空出世——《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这部书第一次将这首诗的著作权归入“杜牧”名下,标题定为《清明》。在它之后,多种《千家诗》版本收录了这首诗,一律署名杜牧。正是借着这一类选本的流行,《清明》的唯一作者是杜牧,成为大众熟知的“史实”和常识。

但是,为何《锦绣万花谷》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没有署作者之名?又为何《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开始将它定为杜牧所写呢?依据在哪里?更为可疑的是,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的杜牧诗文集《樊川文集》,未曾收录这首诗。

这些问题,一直无人探讨。直到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开始指出:“若究其出处,殊为可疑。”

《清明》是唐诗还是宋诗?作者真的是杜牧吗?

《锦绣万花谷》之前的存世文献,没有发现此诗全息存在的踪迹。所以,不少学者就此认定这是一首宋诗,是《千家诗》将著作权附会给杜牧。

明人朱之蕃编撰《金陵图咏》中的“杏村问酒”。

从晚唐诗歌中寻找蛛丝马迹

罗漫教授不认为《清明》是宋诗。在他看来,出于各种后人不完全明白的原因,许多古典文献没有保存下来。而杜牧晚年还有焚诗之举,他留存至今的诗歌必然是不够整全的。如果仅仅依据现存的唐代文献没有《清明》的“全身像”,就认定这首诗是宋诗,作者是后人附会,难免涉嫌简单化了。

破案,若无法得到最直接的证据,那么,还有诸多间接证据可以构成有力的证据链。罗漫教授搜罗剔扒唐宋文献,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晚唐诗人韦庄的七律《柳谷道中作却寄》引起了他的注意。从这首诗的前二联中,他看到了《清明》、《山行》和《汴河怀古》的三重印记:

马前红叶正纷纷,马上离情断杀魂。

晓发独辞残月店,暮程遥宿隔云村。

罗漫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联的“纷纷、上、断、魂、遥、村”7字3韵与出现顺序,与《清明》一诗完全同步。这足以说明它与《清明》之间有着仿效关系。如果能确定是它模仿《清明》,那么,就足以说明《清明》在韦庄之前就已经存在;而如果能确定是《清明》仿效它,也说明《清明》是一首宋诗,作者是后人附会给杜牧。

而从这两联诗中,罗漫教授还找到了其他两重证据:“马前红叶”、“隔云村”与杜牧《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白云深处有人家”高度一致;“断杀魂”的“断杀”也是杜牧的独创词语。杜牧《汴河怀古》已有“折柳孤吟断杀肠”的句子。现存唐诗中的“断杀”,仅仅在杜牧和韦庄的这两句诗中出现,杜牧的“断杀”就是韦庄“断杀”的唯一上源。

这都确凿无疑地说明韦庄这首诗深受《清明》、《山行》和《汴河怀古》这三首诗作的影响。罗漫教授介绍说,韦庄比杜牧小约33岁,和杜牧是老乡,同在杜陵樊川有房产和诗作。两人志向相同、性情一致,韦庄甚至有意追寻杜牧的步履游历山川。杜牧在南京有《台城曲二首》,韦庄则有名篇《台城》,杜牧说“烟笼寒水月笼沙”,韦庄就说“烟笼十里堤”;杜牧说“商女”“犹唱”,韦庄则说“台城柳”“依旧”。罗漫认为,《柳谷道中作却寄》正是韦庄这位同乡兼崇拜者对杜牧这位前辈的精心仿制。

1983年,史学家缪钺曾从《清明》韵脚“邻韵相押”(《清明》一诗韵脚“纷”“魂”“村”分别属于文韵、魂韵)出发,证明这首诗符合宋诗特征。然而,“邻韵相押”也符合部分中晚唐诗人邻韵相押的特点。罗漫的好友兼同事王兆鹏教授等在《樊川文集》中,就发现杜牧还有11首诗和《清明》一样都有首句押邻韵的特征,王教授认为从这点看,“《清明》一诗符合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诗歌特征,这首诗完全有可能出自杜牧之手”。

而更有力的证据是,罗漫教授从杜牧诗歌中发现他独有的一些七绝第三句的言说方式:《闲题》的“借问春风何处好”、《寄杜子二首》的“若问使君何处去”,都与七绝《清明》的“借问酒家何处有”,在句式结构上完全相同,显示出杜牧独家构思的强力惯性。

罗漫认为,无论是从韦庄诗向偶像致敬,还是从杜牧诗独特的构思方式和独创词语看,《清明》作者,杜牧之外,难觅他人。

《清明》一诗影响甚广。北宋末年,何应龙《老翁》诗云:“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罗漫认为,《老翁》诗中的“杏花村酒、家家、问牧童”9字,同样见于《清明》,应是受到《清明》一诗的影响。

此外,北宋米芾有“牧童错指是孤村”,周邦彦《满庭芳》有“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从中都可见翻用《清明》一诗的影子。在罗漫看来,虽然《清明》一诗在现存文献中晚至南宋才出现,但自晚唐至北宋,《清明》诗语的传播踪迹班班可考。这些琐碎的间接证据构成了一条有力的证据链。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杜牧沽酒杏花村。

何处“杏花村”

若这首诗确为杜牧所写,那又应当写于何时呢?

罗漫告诉记者,杜牧曾在833年由江南宣州幕转江北扬州幕时路经润州,如果时间允许,杜牧会选择先去游览六朝旧都上元县(现南京),再从上元渡江赴扬州任所。如果时间不允许,杜牧也可能会尽快安排时间去南京一游。

835年春天,当杜牧弟杜顗经扬州看望杜牧,再渡江到对岸的润州李德裕幕府赴职之时,杜牧曾作一诗相送说:“若去上元怀古处,谢安坟下与沉吟。”他将上元推荐给弟弟游览。

杜牧前后两次在扬州约4年(833—835;837),首年新到,难以远足。次年(834)公务熟稔,开春即可涉江远游。第三年杜顗来晤,就能推荐杜顗择机前往。

至于诗中所写“杏花村”,作为文化旅游资源,湖北麻城、山西汾阳、安徽贵池以及江苏南京,近些年来都曾认真考证过当地“杏花村”是否就是《清明》里的“杏花村”。罗漫教授指出,南唐至宋初乐史撰写了一部《太平寰宇记》,其手稿一直妥善保存在乐氏家族的祠堂之中,不会受到社会上其他人的删削修改。此本卷90《江南东道二·升州·江宁县》明确记载:“杏花村,在县理西。相传杜牧之沽酒处。”此处的“县理”之“理”避唐帝李治之讳,说明此条写于南唐时期,当时乐史正在南唐首都今南京市任著作郎。同时乐史是江西抚州人而非金陵人,杜绝了学者为家乡增光的写作动机。由此可见,五代时期,南京民间已有杜牧沽酒杏花村的故事流传下来。

(作者 臧磊 来源扬子晚报)

统筹:梁冰 编辑:王航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