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净水到纯茶饮料,中国消费升级的研究样本
2023-06-22 20:36:38
来源:新品牌研究所
(资料图)
这篇专栏出自 李翔和丰叔在 「高能量」播客的一次深度对话。 李翔是《详谈》丛书主理人, 得到App总编辑。冷柜争夺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饮料也将迎来销售旺季。部分便利店饮料柜里,如今占据黄金位置的,是曾被吐槽 “最难喝饮料”的无糖茶。无糖茶的火热还体现在财报中:2022年,以东方树叶为代表的农夫山泉茶饮料营收达69.06亿元,同比增长50.8%。 茶饮料也是农夫山泉2022年 唯一营收增速高于2021年同期的品类,营收占比从15.4%提升至20.8%。 在丰叔看来 ,东方树叶、元气森林兴起背后是典型的消费升级:一方面,是从 低糖到无糖的健康维度的升级,另一方面,则是从1元到5元 价格维度的升级。而在饮料这个赛道上,消费升级一直在发生。 在近一小时的探讨中,李翔和丰叔从瓶装水聊到饮料再聊到咖啡,剖析了国内消费升级的真实面貌,阐述了其背后的趋势变化: 下沉市场开始了品牌类的消费升级,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琳琅满目”转变到了 “精选优选”、服务和零售的 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们截取编辑了播客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带来新的思考角度,欢迎跟我们一起持续观察和探讨。也欢迎移步小宇宙APP 或 Apple podcast,搜索并订阅 「高能量」收听完整版。 Q:欢迎大家来到高能量,这期我会跟丰叔讨论瓶装水和饮料行业的话题。丰叔也参与投资过一些瓶装水和饮料相关的创业公司,所以我想听一下丰叔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A:这一期的产业观察,我们就从水开始,聊一聊中国正在发生的 消费现象,以及背后 中国消费的趋势变化。我先说几个简单的例子和有意思的观察。我们曾经做了几千份用户抽样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在2015-2016年这两年,比较明显地从 消费纯净水到消费天然水过渡。Q:具体来说,农夫山泉主推天然水,娃哈哈主推纯净水,对吧? A:对, 农夫山泉就是天然水。这个变化主要发生在 2015年至2016年,是一次明显的消费升级,瓶装水的价格段从一元升到一元多甚至两元。 我们当时做了很多次用户调研,大部分用户都能分清自己买的是纯净水还是矿泉水,有明确的消费升级意识。 但有一个品牌—— 怡宝,不少用户不确定它是纯净水还是矿泉水。原因是,在大部分纯净水里,怡宝是为数不多采用硬瓶和硬盖的品牌。 雀巢、娃哈哈的纯净水瓶都很薄。而天然水和矿泉水,以 农夫山泉为例,瓶和盖都是硬质的。 所以非常多的用户会认为怡宝是矿泉水,或者不会觉得它是纯净水。这在瓶装水升级过程中,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由 包装引起的用户认知的变化。 A:2018年之前,我们买比矿泉水 更贵的、更过瘾的饮料,含糖的茶饮料、可乐是我们的典型选择,大概在3元这个区间。2018-2019年,我们又从喝可乐,到喝所谓的健康一点的添加代糖的气泡水。 A:对。我们从可乐到代糖气泡水,其实是消费升级,从3块多的价格区间到了5块钱。 2022年,我观察到一个非常明显的消费变化:年轻同事们从喝 代糖气泡水到喝0糖0卡的 纯茶饮了,其中典型产品是 东方树叶。我们简单假定,把含糖的认为是不健康,不含糖的认为是健康。我们从不健康的、含糖最多的,喝到代糖气泡水,再喝到无糖, 大概只花了4-5年时间。但从健康的概念来看,它基本上到头了。这是个非常典型的消费变化。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在形成了确定的消费意识和观念之后,从不那么专业到专业, 过渡时间非常短、速度非常快。类似的情况也正在化妆品行业发生,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 在化妆品里,消费者从 高价的复合多种化学成分的化妆品,到 平价替代、成分简化的复合化妆品,再到非常专业、具体且成分比较纯净的 半医学、半美容用品,大概也只花了几年的时间,用户就迅速从这一端挪到了另一侧。 第一是中国的年轻消费者 接受高等教育水平的比例已经非常高,他们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了解什么产品对自己好的能力迅速提高。 第二是 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因此中国消费市场里,信息渠道在增多,信息专业度在提高, 信息的对称性提高得也非常快。消费者在线下看到的东西,网上几乎都能买到。 这几件事情促使消费迭代速度非常快, 中间态存在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大大压缩,非常有意思。 Q:其实从可乐到代糖饮料再到纯茶饮的迭代过程中,产品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是吗?只是说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专业化变化? 品类上,消费者从纯净水喝到了矿泉水,再到高糖饮料,然后再到少糖饮料,到不含糖的饮料,大概是这个过程。 价格维度上,从一块到一块五、两块到三块、五块。这是非常典型的两个维度的消费升级。 Q:2年前,得到CEO&联合创始人脱不花观察到一个现象。她发现,自己身边的 年轻同事不怎么喝水了。办公室有饮水机,但很少有年轻同事端着杯子去接杯水。如果要喝,就点杯瑞幸或者奶茶。 A:提到瑞幸,大家最近这一年讨论得非常多的,是瑞幸 “东山再起”。瑞幸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它现在的规模在 中国咖啡连锁店中排第一,其中接近30%是加盟店。 瑞幸有两次非常重要的扩张, 一次是在出现风波之前,一次是从2020年底到现在。最近这次扩张主要是打开了三线城市及以下的市场, 发展加盟店,它的加盟店比例上升了非常多。下沉城市的加盟以及经营效率提升,帮助瑞幸的业绩在过去两年迅速提升,全年整体营业利润首次 扭亏为盈。瑞幸过去两年多大幅扩大下沉门店,解决了它的一部分增长问题。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的下沉市场开始了 一次品牌类的消费升级。消费升级分成好几个层次,我们刚才讲水从头到尾都在发生不同的消费升级。而品牌化,就是从能买到还不错的东西 ,到要买还不错且具有一定品牌的东西。如果你在中国的一个县级市生活,要请朋友喝杯东西,可以找个本地的或者更便宜的连锁咖啡。但是因为你在小红书上刷到了 生椰拿铁、生酪拿铁,你可能会多花个三五块钱,买一杯有品牌的现磨咖啡给他喝,这就是瑞幸的下沉市场。 过去几个月,有两个非常特殊的方向性新闻与下沉市场品牌升级现象呼应。其中之一是 家乐福大规模关店,而 沃尔玛去年在中国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尤其在第四财季(2022年11月1日-2023年1月31日), 净销售额增长了13.5%。沃尔玛的增长数据引人深思,同样是进中国最早的一批商超,家乐福大规模闭店了, 沃尔玛反而实现了增长。沃尔玛在中国的主要增长来自于旗下 山姆会员店。山姆会员店单店空间较大,SKU较少。一家山姆会员店的SKU约 4000个,而中超和大超市里的SKU通常约有1万多。 2021年10月 ,山姆在全中国的付费会员数量超过了400万。这意味着什么?十几年前,逛超市还是很多人的乐趣。那个时候,我们 还没有百分之百进入 必需品被完全满足的阶段。我们看见琳琅满目的东西会有满足感。 今天还会有人逛超市,但琳琅满目的东西对我们来讲已经 缺乏新鲜感了。再看山姆,它精选出了 少而优的SKU。现在消费者要效率,而不要琳琅满目,这大概是城市消费在过去十几年当中的一个典型的消费趋势。而山姆则是消费升级的缩影。消费者要好的,同时要一些专属、特殊的商品。哪怕商品的价格稍高一点,也在许多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内。 A:二十多个。你问到了我想说的第二条新闻,山姆会员店今年会拓展非常多的地级市乃至县级市。 山姆也开始下沉了。以前我们常认为,消费形态的变化大多发生在中国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但从山姆今年全年扩店计划来看,不少新店计划进入下沉城市。 当然这个下沉是相对于一线的下沉,瑞幸下沉程度更深,因为它是一个冲动性消费品,也有一定的品牌化。山姆作为城市人群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选择,它下到了一线以下,去到了二三线,这是它今年主要的扩展变化。 你把这几件事作为消费现象连到一块看,就能得到一个可能的趋势。 今天我们讲 提高内需,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 下沉市场的品牌升级。这可能也是中国驱动内需的一个动力、一个消费趋势。 Q:当然这跟经济结构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新基建,即数字化。品牌升级也与政策提到的解决乡镇问题、振兴县域经济、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等都相关。 国家把基础设施做好,这本身也会极大推动下沉市场的品牌升级。A:对于公司而言,它出现了 规模化和连锁化的机会。 A:是的,而且这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过去三年,尤其是过去一年,一些曾经连锁化程度较低的零售业或服务业,连锁化程度有所提高。 过去三年,零散的街边小店过得不容易,抗风险能力强的连锁品牌存活了下来。它们既 带有品牌性,又能够趁机做一些 供给端的扩张,因为供给减少了。这是个有意思的阶段性现象。 Q:疫情其实也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它使得本来是集中在某个区域发展的公司有 向外走的冲动。因为疫情教会它们,不能把自己所有的生意放在某一个固定的区域里。 服务和零售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A:提到瑞幸和山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中国消费中也非常重要,就是 服务和零售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沃尔玛在财报中披露,在第四财季(2022年11月1日-2023年1月31日),电商净销售额占中国总净销售额的 48%,这个比例在中国大商超体系里,已经算非常高了。与此同时,电商 净销售额增长率为70%。▲第四财季电商净销售额占沃尔玛中国总净销售额的48%,其增长率为70%。图片来源: 跨境电商头条 我们把山姆会员店和瑞幸再做一个有意思的比较,你会发现, 本为零售业态的山姆有了服务业特征,而本在服务业的瑞幸却有了零售业特征。山姆会员店本来是百分之百的 零售业态,现在增加了 电商配送服务。相较于为用户提供休闲空间的咖啡馆,瑞幸有九成以上的咖啡销售都是电商形态,即用户线上下单后,选择外送或自提,偏零售属性。 在往后发展内需的过程当中,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零售业会带有非常多服务业的特征,而中国的服务业又会带有非常多的零售业特征。这是我觉得在中国很特别和神奇的地方。 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餐厅。餐厅有就餐环境、有服务还有评价指标。但当餐厅加了外卖后,是往零售这个方向延展。因为互联网的高渗透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变化和中国的城市结构、人口密度等因素,往后看,中国几乎所有高效的零售业大概率会带有服务业特征。 再打个比方 ,盒马也是重要的新兴业态。盒马是个大商超,也有送到家的服务,还能为用户现做海鲜、牛排等热食。这是非常典型的案例,零售业增加了服务特性。 我们从更大的迹象上也能非常明显看出来变化。 十年多年前,中国的百货业态、商场业态, 体验和零售占比大概三七开。体验包括亲子乐园、电影院、美容美发等吃喝玩乐的业态。 大概到2016年,阿里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就变成了 四成的体验,六成零售。疫情前的时候,商场这两种业态占比已经到 五五开了。线下的百货商场原来更多依靠丰富的商品类型,现在更多依靠引进能带来好的 体验和服务类的店。比如你去看了个电影、吃了顿饭,心情高兴,顺便逛一逛,借着吃饱喝足的劲头,把东西给买了。 从方方面面来看,中国的 零售业开始带有了 服务特征来增加 体验,中国的服务业开始带有了 零售特征来提升 效率。将来中国消费领域的新兴品类里,可能多数会出现这种情况。 Q:丰叔无意中把新零售这个概念给定义得非常清楚。之前大家讲新零售其实是各执一词,我听下来,新零售就是把零售业和服务业结合到一起,然后再 运用了数字化的手段。A:是的,当一件事情被完全数字化后,它 可能在具象上与原先的面貌不太对应,但在抽象层面是对应的。比如淘宝,大家都把它叫货架式的百货商场,你去淘宝选东西,就像逛百货商场。 今天有个新兴业态是直播电商。在抽象层面,直播电商其实是 把体验和服务放到了零售中。直播时有人给你演示、给你讲解,就跟你去百货商场,有人帮你拎包,导购告诉你楼层,还带你去逛可能会喜欢的品牌店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播带货就是在零售行业中,加入了在互联网上能提供的体验和服务。直播只是形态之一,在中国,将来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把零售和服务做出不同的结合。三顿半在上海开的 原力飞行咖啡店也是案例之一。原来星巴克往零售方向延伸,已经做得很好了,在店里卖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咖啡杯衍生品、甜品以及茶叶等。 根据星巴克发布的2022财年(截至10月2日)的年报,零售部分业务大约占整体销售额20%,而三顿半线下咖啡厅 零售部分占线下营业额远超这一数据。 Q:因为三顿半原力飞行零售的客单价,要高于单点咖啡的客单价。 A:是的。 它用零售带动了服务。得益于线上业务所建立的品牌,线下店一开张就很受欢迎。又因为开了线下店,三顿半的零售业务也有了服务特征。 用户既能体验8号线下限定系列的风味,还能感受三顿半做手冲咖啡的能力,使得三顿半零售的定价区间得到了支撑。 Q:今天咖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除了瑞幸,有 MANNER、库迪、幸运咖……A:2023年3月,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中国的咖啡连锁业态统计和调查,发现 中国前十名咖啡品牌店的连锁化率不高:瑞幸第一名,9000多家门店,星巴克第二名,6000多家,但是到第十名的时候只有小几百家了。 美团发布的《2022中国咖啡消费洞察报告》里提到,上海已经有近8000家咖啡馆。可以说, 上海一个城市咖啡馆的体量,和瑞幸在全国的门店体量相当。星巴克跟瑞幸正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星巴克为顾客提供了很多环境上的体验,而环境很受疫情影响。瑞幸无论是从门店布点、效率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都和外卖服务适配。瑞幸的大多数门店面积比较小,不提供座位。疫情期间,要喝咖啡,又不需要在门店品尝的用户,可能会选择瑞幸。 近年来,星巴克也在做下沉,在二线以下城市积极拓展门店。低线城市用户有更多空闲时间且可支配收入比例较高,有时间去坐在店里消费。李翔:对,所以瑞幸在低线城市的开店策略其实跟一线城市不一样的。我去过一些瑞幸在低线城市开的店,主要是大店。 Q:我也觉得,其实在 低线城市,用户可能会需要更多的 服务和环境要素。A:我其实有点担心星巴克。星巴克整个品牌以及各种理念都很不错,但是它的定价相对于竞品而言确实是高的。 A:这就和沃尔玛与山姆的逻辑是一样的。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进中国最早的商超,但在中国,不管是华润、永辉还是大润发,都能在性价比战争中卷过沃尔玛。山姆定位更好一点,这样更不容易被卷跑。 Q:喜茶已经有了降价的动作, 钟薛高也推出便宜的雪糕系列,它们都在向下探索。 A:还拿山姆举例。山姆有一些 产品特色,有一定 溢价,消费者也可以接受。如果产品本身的独特性较少,在中国拉高价格是不容易的。 我们在最开始也讲到,如今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互联网让信息对称性提高,这两件事结合后,你很难平白无故地做高溢价的产品。 Q:对,基本上如果你不能证明自己的产品足够差异化, 就只能加入到“卷”的大军。A:但是要争取“卷”到一个新兴方向,多跨一两步。比如我们在同样的消费逻辑上,投了一个特殊医疗食品企业 玛士撒拉。特殊医疗食品像处方药一样,是当身体需要补充特殊营养素时,医生开的一些特殊食品。除了特医和营养强化产品,玛士撒拉还做两类产品 :一种是低GI食品,就是升糖指数比较慢的,不容易导致血糖浓度快速升高的产品; 另外一种是控能食品,就是重要营养素比例相对合理,吃了不容易胖的产品。 以前我们看过健康食品赛道,几乎都放弃了。 在用户眼里,所有的健康食品都会被跟拿来零食比。一旦用户把它跟零食比,那它永远做不到像零食那么好吃。 我们当时和玛士撒拉创始人唐黎明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后,他让我从逻辑上理解了,要先做 敏感人群,比如关注糖尿病、高血糖的用户。先让这些用户感受到产品的 专业度。用户体验的过程中,会发现健康食品也能跟零食一样好吃,就会觉得特别好。 后来, 峰瑞在A轮独家投资了玛士撒拉,又在A+轮持续加注。2022年,玛士撒拉的控能鸡胸肉肠入驻山姆会员店,月销名列前茅,被评价为又健康又好吃。玛士撒拉的柠檬味控能威化棒,低糖而且富含高蛋白,在我们峰瑞办公室很受欢迎。 健康食品的一大逻辑就是 ,药品或保健品靠近食品的体验和口感, 而不是食品往药品去靠。农夫山泉茶饮料产品的营收在2022年增长超50%,占比已经超过20%。东方树叶坚持了12年,还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最难喝饮料。 产品先站在了功能性那边,等着用户逐渐转向消费健康的饮品。消费者一旦把它认为是健康产品,它又能“往回做”,做到相对好看好喝,变得受欢迎。 A:对,所以说在消费品里,做好定位非常重要。尤其是 依据消费者的意识变迁,来做消费品的品牌定位,这非常重要。 零售的本质:本地化+供应链
Q:刚讲到那沃尔玛和山姆会员店。我去各个地方出差时,发现每一个区域或市场都有一个当地做得非常好的商超,比如河南的胖东来,甚至每个省份有不止一家这样的。这个现象是为什么?有可能被改变吗? A: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零售中有一个简单的、长久不变的本质,就是 既需要本地化,又需要超级好的供应链,并且两者能配合。中国东西南北各个区域所需要的产品组合是不一样的,喜欢的东西是有地域性差异的。如果不做足够多的 地域性差异,基本上就很难在本地做得很好。 中国的新零售或者含线下元素较多的零售业态,通常需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需要有一定规模的 城市人口,市场规模才够大; 第二是城市规模不能太大 ,房价相对合理,可供消费的比例要高; 第四是 住宅和工作区不能分得太开,不然每个业态只能做一半时间的生意,会有明显的潮汐效应; 所以 长沙、厦门、成都、上海、深圳、福州这些地方,因为年轻人多,比较容易诞生有特色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品牌。 Q:除了 三顿半,你们没有再投其他的咖啡连锁品牌了? A:是的。主要是 因为线下服务业态比较难管理,所以说做成像海底捞这样是非常难的。这里还有个有意思的对比,海底捞2022年赚钱了,而海伦司小酒馆却在2022年亏损。 海底捞、海伦斯这两家企业虽然都采取了降本增效的措施,但时间节奏不一样。海底捞在2020年第一次疫情被控制下来后,对未来预期比较乐观,在2020年三季度大规模扩店。因为连续受疫情影响,海底捞又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闭店。 海底捞降本增效的措施, 在2022年发挥了作用。2022年的12月份解封之后,它尤其受益。海伦司可能跟这个节奏相反,2021年拓店,2022年才开始降本增效。 Q:我印象中海底捞真正跟其他头部餐饮企业拉开差距也是在疫情期间,它整个规模往上走。 A:疫情之前,海底捞已经在增长了。海底捞之前提出的扩店计划跟瑞幸和山姆有相似之处,它在2019-2021年增加的店面主要在二线以下城市。海底捞是 服务行业品牌下沉的典型案例。 Q:有一些行业、公司和品牌受到了疫情影响。比如露营,疫情期间,露营这种方式很火。疫情结束后,露营受到的冲击比较大。 A:视频电话会议、露营,在疫情期间经历了短期的高速增长。疫情之后,有的习惯会长期留存下来,变成了生活方式,但是有的可能不那么容易。比如,在美国,疫情后仍然有很多公司和员工选择居家办公。但在中国,居家办公没有变成长期趋势。 沟通、合作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