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当疫情来临,我们开始因为种种不适而奔波药店时,缺货、进货、补货、介绍替代药物等,也便成了津城各大药店店员们“兜兜转转、颇为不易”的日常。在这里,我们的记者真实记录了5家药店的故事,大家窥一斑可知全貌……
国大药房龙海店:“光杆”店长独守药店三天 自费买退烧药发给大家
“进店的各位顾客,大伙儿先别着急一块说话,我给大家介绍好了,您再拿着药来结账,咳嗽有痰您可以买清肺消炎丸,能上医保,咳嗽没痰能喝养阴清肺……”在位于和平区的天津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龙海店,过去的一周,店长刘洋经常会遇到买药的顾客扎堆儿进店。人手不够的时候,她只能用自己的热情和“大嗓门”来想办法高效服务顾客,让他们满意离去。
【资料图】
16日,店里的员工纷纷发烧休息,已经退烧的刘洋不得不面临一个人看店的境况,150平方米的店铺,她一个人负责上货、记账、登记、收银……3天的时间里,只有她一个“光杆”店长,从早上8点到店值班12小时,就是为了让周边的老百姓有药可买,有店可进。
人手严重不够,遇到的是比往年超出预期的工作量。刘洋说,本来店里应该有3个人同时值班,但现在就连仓库也人手不够,她只能一个人开着私家车去仓库进货,把七八箱药品搬进搬出。但是最近这一周每天买药的顾客有150人左右,销售额也比年底预计的提升了50%。她在遇到超量买药的时候还会规劝:“您这个药用不着买6盒这么多,一个疗程吃2盒就可以了……”
来买药、问药的人都需要她一个人接待,但她还是尽量让生病的员工休息好,最好不要带病来工作。虽然公司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开店,但是店里的员工都是在身体情况恢复之后快速返岗。“我们店的员工也都很好,一休息好就说要来店里,没有说在家里等等的,还真都没有。就连我们总经理马总,前天来店里买咳嗽药,我说你来了就别走了,来帮忙吧。马总就真的帮了我一个上午。”
16日上班时,她发现进店的顾客很多都问起了退烧药,店里的退烧药整盒的不多,但是每个人需要的量却不大,她就自费买下了七八盒退烧药,然后给每个来买药的人免费送5颗,尤其是给来求医问药的老年人。
“我们这个店周围都是老邻居、老顾客,大家都很好,很理性。”顾客的体谅也让她工作起来精神倍增,刚退烧返岗的时候,刘洋也觉得自己有些疲惫,“脑子都不够使了”,一忙起来,只有早上有时间吃一顿饭,但是她觉得“习惯了也还行”。工作这么拼,家人也难免会心疼,而最让她牵挂的还是孩子。最忙的几天,正好12岁的孩子也在发烧,而孩子爸爸是医院的医生,也在没日没夜地在工作岗位上奋战。最让她感动的,是孩子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告诉她:“妈妈你上班吧,你别管我了,我吃完退烧药了。”
截至21日下午,她店里的员工终于全部返岗,药店又能正常运转了。回顾独自看店的经历,她说:“这没什么,要是觉得都是困难,那就什么都干不了。我一毕业就做这份工作,都干了十好几年了。我就是喜欢这份工作。”
老百姓大药房天津河东店:白天卖药 下班提药 夜里码药
半个多月来,老百姓大药房天津河东店的收银台前,几乎任何时候都排着结账的队伍。这家店是老百姓大药房在天津的旗舰店,有些时候,别的药店没有药了,但这里还能保证供应,所以许多人都认这家店,把这家药店当作“保底”。
12月21日,店里进货460多件,店面的空地上堆着一箱箱还来不及整理的药品。店长沈占权拿着进货单与送货师傅逐一核对,货物与订单有些部分对不上,沈占权有点着急。因为核对不上就意味着无法入库,无法入库就意味着无法售卖。这两天止咳药的销量明显上升,当日到的这批药中有许多正是止咳类药物,有人已经拿着药等了1个多小时还结不了账,还有人上午已经跑了一趟没买成,下午又特意跑来买药。
地上堆放的部分等待入库的药品
从早上到下午,沈占权已经收了160多件药,剩余的300来件药肯定又要加班才能收完。最近半个多月,加班是药店的常态,店里每隔一天就会到几百件药,这样的补货量和补货频率,以前是很罕见的。“12月初的时候,我们还有布洛芬、美林、快克、感康这些药,虽然从一开始我们就采取了限购措施,每人只允许买1-2盒,但五六天以后,这些药还是断货了。”老百姓大药房津鲁地区行政总监张宏伟说,他最近每天都在各个店巡视,了解缺货的情况,了解员工到岗率,了解药品保供的各种问题,“我们和平有个店,年轻的小药剂师话都说不出来了,还坚持在店里上班,因为每个店的药剂师都不多,她歇了影响还挺大的,顾客买不到那些已经断货的药,需要有人给他们个建议,买什么作为替代品。”
疫情之下,药店是仅次于医院的“高危场所”,有人来为已经发病的亲人买药,有人自己就正在病中,站在店里会剧烈地咳嗽。这种情况下,药店除了要求员工做好自我防护,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店员们也一个接一个地“阳了”。沈占权的店里有十几个员工,最多时11人无法到岗,因为缺人手,还能上班的店员把热销的感冒、止痛、退热类药物码成一列,拦在自由选购区外。“因为没有那么多人,照看不过来整个区域。”沈占权说。
特殊时期的售卖方式
因“阳”受到严重影响的不只有末端销售环节,还有物流配送环节。老百姓大药房天津公司原本有6辆车负责从物流仓向全市门店配送货物,结果前些日子就剩1名司机还能出勤,眼看货物堆积得太多,市有关部门帮助协调了一部分运力,把一个区域的药品集中送到一家店,然后由附近各店的员工去自提。于是那段时间,老百姓大药房的员工们下了班以后开着自己的车、骑着电动车、自行车去点位“拿货”,回来再码放到自己的货架上,忙完往往就是深夜了。
沈占权门店的员工办公室里,方便面的箱子摞了一人高,来不及吃饭的时候,大家就泡碗面。但沈占权觉得最困难的时期正在慢慢过去,虽然有些药品还是缺货,但大多有替代产品可以选择,“阳过”的员工们已陆续返岗,买药的顾客的心态似乎也不像前段时间那么焦虑了,沈占权和另一个小店员是店里唯二的两个还没有“阳过”的人,沈占权笑称自己阳不了:“每天都出好几身汗,传上也好了。”
津一堂连锁鸿济堂药店:不怕累 怕的是大家不理解
王云是一名执业药师,早上7点一过,她就从西青区中北镇的家中出发,驱车前往位于和平区贵阳路的天津医药集团津一堂连锁股份有限公司鸿济堂药店上班。虽然路途较远,但王云很享受这段可以“坐”着的“安静”时光,因为接下来的一天里,她将很难获得片刻的休息。
到达药店的王云,稍作准备,门口就已排起了长队,“药店营业时间是早上8点至晚上9点半,这两周来,营业期间一直处于排队的状态。”据王云介绍,近日每天来店购药人数在300人左右,店里6名员工,5名员工已经“阳”了,但面对市民激增的购药需求,大家都咬牙撑着,在病毒面前,执业药师也为自己披上了战甲。
但在“盔甲”下的,仍是一个个普通人。一天近14个小时的站立、走动、拿取药物、不停与消费者的沟通,让他们的腿肿了,嗓子哑了,胳膊每抬起来一下都能感到疼痛,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都发烧了,他们却无法照顾太多。
为了保证空气流通,药店一直敞着门,店内的温度不到16℃,每名店员都穿着厚厚的冬衣,“我们都是大棉袄二棉裤,低烧的时候更畏寒,不穿多点更觉得难受。”
即便如此,店员们依然留有对这份职业的责任和坚守,“我们一是卖药,二是为老百姓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无论多忙,我们都会询问病人的症状,是风寒还是风热,咳嗽有痰还是没痰,从不盲目地卖药或店里有什么药就卖给消费者什么药,对症卖药,是我们的工作职责。”
王云说,他们不怕辛苦,怕的是老百姓的不理解,“抗病毒的药这两周来比较紧俏,我们会采取限购的政策,一般限购两至三盒,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更多的人身上。但有的消费者不能理解,或者来晚了,某几种药当天已经卖完了,难免有情绪,我们也理解,但还是希望大家多体谅他人,互帮互助。”同时,王云表示,因近期疫情部分银行网点处于歇业的状态,造成了换零钱难,“大部分老年人使用现金购药,有的消费者就买一盒药也给整钞,我们没地方换零钱,结账速度慢了,后面排队的市民就着急了,我们很理解大家的心情,但还是希望大家能多给我们点时间和耐心。”
王云坦言,之前确实经历了一段较为混乱的时期,市民有恐慌情绪,有人大量囤积药物,加上因疫情造成了较大的人力压力,运力不足,部分药物出现了断货、断供的情况。但该情况连日来已经有所好转,“前天开始,‘三鱼’正痛片和感冒软胶囊在限购的情况下已经可以满足市民的购药需求了。来购药的市民也没那么恐慌,不囤药了,逐步都在好转当中。”
海王星辰健康药房清新园店:店员全病倒 最忙时一天没吃饭
12月21日下午,海王星辰健康药房清新园店里,时不时便有附近居民前来购药。退烧药、感冒药、止咳药、润喉糖……各种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药,虽然仍然有些紧俏,但已经可以买到。
“现在比之前好多了,那会儿大家都疯狂囤药。我们一周采购两次,登记入库后,药上了货架,不到一天,就都没了。”过去的半个多月,对于何店长来说,只能用一个字形容:忙!
相比于旗舰级的门店,清新园店的面积并不是很大,80多平方米,算上何店长一共4名员工,但附近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多,居民们备药的需求也多。从12月初,大家开始囤药,药店门口的顾客就经常排起长队,网络上订单一股脑地涌了过来,一拨又一拨的购药居民,打乱了店员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清新园店的正常营业时间是从早晨8点到晚上10点,员工们分两班倒,早8点到下午3点一个班,下午3点到晚上10点一个班。但那些日子,她们4个人不分早晚班,都要早晨8点前到店准备营业,常常一忙就到夜里十一二点,直到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她们才敢关门。最忙的时候,她们4个经常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一整天都没有时间吃上一口热乎饭。
“那时候也顾不得渴不渴、饿不饿了。”采访中,何店长动不动便会咳嗽几声,被问到身体状况,她无奈地说,“大家一直忙忙忙,来买药的居民也有生病的,我们也不是铁打的,最后大家都累倒了,可居民用药是大事儿,药店不能关门,我们必须坚持上岗。”
最近几天,居民们囤药的紧张程度有所缓解,店里药品上架后,能卖上三两天,何店长和店员们也稍稍喘了口气,恢复了两班倒的正常工作作息。
咬牙挺过了最忙的时刻,何店长也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小期盼:“工作太忙,实在照顾不了孩子,所以把孩子放到了奶奶家,现在已经半个多月没见了,等我病好了,就可以把孩子接回来了……”
瑞澄大药房紫金山路店:足不出户走万步 一天近百个电话
紫金山路上瑞澄大药房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药店。店内,一位身形瘦削、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的阿姨低着头,从收银台上打印出一份份订单,然后穿梭在一排排架子之间,挑出买药人想要的药品,放进篮子里,再匆匆赶回收银台打包。纵使忙到脚步一刻不停,却还是难以像平时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配齐各种药品。
连续十几天下来,在药店工作的每个人脸上都写满疲惫。“最近实在是太累了,从早上7点半到店里开始做起,一直到晚上10点才能回家,回家简单收拾下,还得规划一些企业的订单。”该药店负责人王军萍说。
买药的市民增多,让每家药店都急需补货,为了能第一时间把药补上,王军萍每隔一个多小时就会向公司做一次缺货汇报,希望有来的货第一时间可以分配过来。“只有让公司知道缺什么,才能在有货了以后及时配送到门店。”王军萍说,这份工作听起来简单,实操起来并不容易。盘点、催货一天要打近百个电话,补充的药品来了以后,还得把药品从车上搬下来,再一一核对数量。
“退烧药有吗?”“有没有体温计?”“有没有酒精?”“抗原试纸有吗?”面对这些问题,王军萍一天要重复上百遍。“来不及喝水,来不及吃饭,来不及上厕所……”王军萍说,顾客一拨接着一拨,有些店员也感染了病毒,药店人手也很紧张。坚守的员工因为说话太多,大多都累哑了嗓子。用药的人大多数是附近小区的老人,并不一定会用线上平台,有的老人只晓得药的商品名,不晓得化学名,王军萍眼睛看着店里4000多个品类的药品,脑子在飞速运转。“现在一些药品的确是存在缺货,我们就会用可以代替的药,征求来购药市民的意见,尽量解决大家用药需求。”王军萍说。
店里有微波炉可以加热饭菜,但最近微波炉的使用频率很低。“看着外面排队购药的市民,很多时候就忙过了饭点。”王军萍说,附近公司有时候一次性要配七八十单药品,为了节约等待时间,店员尽可能高效地完成配药工作,一忙也就忘了吃饭的事情。
“其实,最怕‘患阳’的就是我们药店人员,因为只要有人‘患阳’,就意味着其他人要分担他的工作量。由于每个人基本都是满负荷工作,如果再分担就变成超负荷运转。”王军萍说,这十几天里,药店的工作人员一直连轴转,一天下来难得休息,即使在店里足不出户,她的微信步数也达到了每天一万多步。
当朝阳初升,当夜深人静,药店内的王军萍和她的店员们就这样一直坚守着,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力量,守护着健康。“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了被爱、被信任和被承认,精神的力量可以成就任何事。”王军萍温柔的声音里透着坚定。(津云新闻记者顾明君 刘畅 马扬洋 鲍燕 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