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刘备对李严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2023-07-09 11:02:30 来源:明明说历史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战败以后退回永安。刘备年事已高,又连遭挫折,备受打击,因此一病不起。刘备自知时日无多,此时蜀汉外有曹魏、东吴两个强敌,自身又因为几次败仗损失惨重,还时有叛乱发生,可谓内忧外患。而太子刘禅年纪还小,显然无法应付如此复杂的局面,必须找可靠的人托孤辅政,才能度过危机。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召丞相诸葛亮来到永安,托孤于他,并任命此前就在永安的尚书令李严为中都护,管理内外军事,担任诸葛亮的副手。

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相关资料图)

如果单从这个任命来看,李严虽然是副手,不过管理着内外军事。理论上诸葛亮只能管政务,李严的权力也是非常大。不过我们仔细分析刘备这个任命,就可以发现其实李严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刘备的遗命中,李严虽然是“统内外军事”,但是却被留在了永安。永安是蜀汉东面的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然而再重要,永安也只是一个边境重镇而已。而蜀汉的政治中心在成都,李严留在了永安,就无法对朝政发挥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逐步边缘化。

而且李严留在永安以后,因为地理位置所限,对于其他地区的蜀军实际也无法进行管理。最后就造成了他真正能统辖的,也就是永安一带的驻军而已。像诸葛亮后来征南蛮、北伐,都根本没有通过李严,而是自己调动部队,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外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的同时,刘备还任命赵云为中护军。中都护和中护军的职责有一定的重叠,这么一来也无形中降低了李严的权力。

所以在蜀汉后期,朝中重臣大多是诸葛亮提拔,完全控制了朝堂,李严几乎没发挥什么作用。最后李严更是因为工作失误,直接被诸葛亮免职。而刘备在做出这个决定时,虽然不能预见到李严最后被免职,但是肯定可以预想到他被边缘化。所以很明显,从一开始刘备真正托孤的对象,其实是诸葛亮。

至于李严的真正作用,一个可能是用来制约诸葛亮。

政治是残酷的,刘备尽管和诸葛亮相知多年,也相信诸葛亮的为人。但是在主君幼小的情况下,他还是要采用一定的手段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李严率军在外,又有统内外军事的权力,可以有效的制约诸葛亮。

而李严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被边缘化这个也不是问题,因为随着刘禅年纪渐长,那么对朝堂也有了一定的控制力,此时李严的作用就会下降,并不那么重要了。

此外刘备任命李严辅政,也有安抚东州系士人的用意在内。

蜀汉集团内部主要有跟随刘备起家的元老、在荆州招揽荆州士人和夺取益州以后的归顺的益州士人三大派系,其中益州系又分跟随刘焉入益州的东州系和益州本土系两派。

刘备夺取益州,靠的是元老系和荆州系。但是元老系是他早年在各地招揽的人才,到刘备临终前不少人也已经去世,人才凋零。荆州系是蜀汉集团的中坚力量,但是在失去荆州以后也没了补充来源。

而东汉以后地方豪族势力很强,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刘备对益州本土系一直是控制使用。相比之下,和刘备一样是外来户的东州系就是可以借重的力量了。而李严是东州系的重要人物之一,任命他为托孤大臣,自然也有几分拉拢东州系的意思在内。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