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牛伟坤
建设三峡地区文物资源数据库、实施重大考古和研究项目、实施三峡文物系统保护……近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规划明确,到2035年,三峡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可持续保护利用机制建成,文物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文物保护利用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文物局介绍,三峡地区是沟通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的咽喉要道,也是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之地,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而出的特色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22年,三峡地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60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处,中国传统村落36处;同时拥有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2325项;可移动文物544799件/套,包括一级文物1018件/套、二级文物2566件/套、三级文物27486件/套,珍贵标本、化石2789件/套。
根据规划,未来我国将强化三峡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安全,在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和三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专题调查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将厘清三峡地区文物数量、类型、分布、特征及保护利用状况,建设三峡地区文物资源数据库;及时组织开展价值评估,依法认定、公布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将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定级提级保护。同时,建立文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对文物安全生产重大隐患进行整治和督导检查,加大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等安防设施建设。
三峡地区的考古水平也将得以提升。我国将推进川渝地区文明化进程、石窟寺考古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培育宋元山城考古、盐业考古、土司遗址考古等项目;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对于可能存在文物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原则上不予收储入库或出让;完成双堰塘遗址、巫山古城遗址等44部考古报告出版工作。
结合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我国还将培育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同时,加强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对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聂荣臻故居、刘伯承故居以及革命文物集中分布区文物进行抢救维修和保护设施建设;开展中小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此外,也将加强三线建设、三峡工程建设等遗产保护利用等。在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我国将实施三峡出土文物修复计划,强化预防性保护,改善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等。
为了让三峡文物活起来,规划明确,要依托三峡文物价值研究凝练三峡文物展示主题和展示线路,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全过程,打造高质量研学游产品和三峡文物考古研学游品牌。规划也鼓励将乡村文物建筑辟为参观游览场所或乡村博物馆(展示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文化馆、村史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依托三峡地区文物资源培育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打造文物游径、文化线路和展示标识体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