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6月6日电(白佳丽、袁广齐、王曾)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找准坐标定位?面对这道战略大题,天津市静海区给出了答案。
静海结合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围绕打好“健康牌”、着力打造“五地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中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以一域服务全局,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打造先进制造创新地
(资料图)
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静海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着力提升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研发能力,加大规上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巩固全国焊管生产基地、全国五金制品出口基地、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中国乐器产业基地等优势。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和长三角、珠三角布局北方的生产基地、总部基地,重点发展循环经济、智能制造、电动汽车产业,着力引进一批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导项目,建设京津冀动力电池拆解回收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推动更多顶尖技术在静海落地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打造健康产业聚集地
健康产业是静海的特色优势产业。静海围绕“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这两个基地,打造中西医“双航母”医疗集群。
依托协和天津医院、中医一附属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发展中西医特色高端诊疗服务,全力争取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天津分中心和国际诊疗中心落地;依托天津基地项目,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基因治疗等技术研究转化,重点发展疫苗制剂、细胞治疗药物、肿瘤靶向药物、再生医学药物等生物药品制品;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张伯礼院士强大科研团队,培育中医药“产学研用种”产业链,重点发展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研发制造,打造京津冀中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天津·中关村生命健康谷”、协和留创园,规划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
打造晚年幸福康养地
养老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静海是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重点承接医疗养老产业。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康养需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区、镇、村三级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为群众提供均等、可及、优质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打造服务京津冀的区域诊疗中心。
推进养老机构医养融合发展,引导推动养老机构嵌入医疗资源、医疗机构延伸养老服务链条,持续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创新,引领京津冀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养老载体康养能力建设,提升康养数字智慧平台,让所有在静海的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打造体育健身打卡地
静海从来不缺少运动细胞,依托23座专业化、国际化体育场馆集聚优势,加快建设覆盖全民、统筹城乡、设施完善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强区。持续提升环团泊湖国际体育圈辐射力、影响力、吸引力。
推动举办中国首届顶级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环团泊湖半程马拉松赛、环渤海赛艇邀请赛、京津冀武术交流等一系列重要品牌赛事活动,打造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训练基地和高端赛事承办地。
创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立完善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体系,将“中国自行车之都”文化元素导入体育活动,发展中老年、青少年、幼儿、亲子等多层次多项目的主题运动会,举办全民性沿大运河健身健步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
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
“休闲来静海,让心静海下来”已经深深印在静海的文旅体和商贸融合的骨子里。静海结合“东湖西林”大美生态格局,推动文化、生态、乡村、商贸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坚持“旅游+文化”发展主线,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洼淀文化等资源,运用团泊洼、大运河、百里林海等“知名IP”,打造运河文化轴、东湖旅游带、西林旅游带“一轴两带”文旅品牌体系,塑造“静以致远,海纳百川”的城市形象。
培育“旅游+乡村”新业态,以休闲农业、美丽乡村为依托,打造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满足人们体验原生态、回归大自然的需要。
打造“旅游+商贸”新场景,创新开展大美静海消费季、汽车消费节和京津冀年货节等活动,加快重点商业设施建设,营造多元消费场景,打造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静海地标商圈和区域消费中心,通过强主体、强设施、强服务,切实让更多游客在静海留下来住下来,以文旅产业发展实效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